题目:3+4=?
我:现在你有三个苹果,我再给你四个,你现在有几个苹果了?
娃:七个!
我:嗯对了,那3+4等于几?
娃:嗯…呃…呃…等…于…(苦思冥想)…(抓耳挠腮)…(举棋不定)…(小心试探)…8?
来,你来告诉我,这种情况怎样才能做到不急眼?
https://www.zhihu.com/people/gao-xiao-jian-jian
作者:歌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0133316/answer/18908294700526439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因为你说话喜欢用超链接,你心里有一个库,信息都是从库里调用的,但孩子没有这个库,你一堆超链接发过去全调用失败,你说半天孩子那听到的都是404 not found。
我感觉这个问题可以代入“为什么给研究生讲论文容易急眼”,因为我导师三年来和我沟通我永远听不懂他在说啥,他也永远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我一开始实在是不懂这究竟是为啥,后面我知道了。我俩沟通啥样呢?
“刚才这(超链接1)你又犯了和我上回说的(超链接2)一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搞清楚重点(超链接3),你的研究要聚焦重点,不要太散(超链接4)。”
读过研的这种话应该听很多了吧,整句话的信息密度其实是零,全是超链接,刚才这是哪里?上回是哪回?重点是什么?不要太散那什么叫不散?
我就问他这些问题,老头立马就不耐烦了,因为他心里知道刚才这就是这,上回就是上回,重点就是重点,不要太散就是不散。直接就开始“好了好了你回去自己看/我们说下一个/我都已经讲过的话你都不记得”。
我三年的感触就是没从老头儿学到任何东西,因为他的所有信息都是超链接,还是失效的点进去是404的那种。你没把库发给我,光给我一堆超链接,我能学到个der啊?
这个事回到给小孩子讲题上,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我这个人记性特别好,特别久远的事情我也能记得,比如当年我爸给我讲鸡兔同笼。其实鸡兔同笼问题,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而已,当时我端着小小的练习册问我爸,我爸很自然地写出了xy(超链接1)两个变量,然后联立两个等式,十秒钟写出了鸡兔的数量,然后他低下头看到小小的我脸上极大的恐慌与困惑:
x和y?拼音?鸡不是jī,兔不是tù吗,这x和y是什么?发生了什么?
我爸说不不不不,这和拼音没任何关系,就是代指鸡和兔的,只是随便两个字母,你注意力集中一点,关键在于联立两个方程!
这种时候我的脸上出现了更多的恐慌与困惑:我注意力很集中啊,我在想为什么没任何关系,这不就是拼音吗?我刚学的呀?而且就算是随便两个字母,为啥是这两个字母?总得有个理由吧?
你知道小朋友看到你用拼音代替鸡兔是什么感觉吗?就是年轻漂亮的语文老师教过的熟悉可爱的拼音突然变成了厉鬼。你脑补一下程序崩溃出错时候的文字恐怖谷,你熟悉的汉字突然抽风是啥感觉,你就懂了:错误Ox000061,烫烫烫黎迓煌丿锟斤拷。
就这感觉。你看了难不难受。然后电脑还抓着你说“你看不懂什么是烫烫烫黎迓煌丿锟斤拷吗?我都说这么清楚了好吧!你没学会汉字还是咋的?”
辛亏我爸是个聪明人,他意识到了问题,没有继续下去,而是在纸上画了一只兔子和一只鸡,让我的注意力回到了数学本身。算完以后我好像明白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像比参考答案还有道理,但是我显然不能在练习册上画兔子和鸡,最后我爸又按照所谓“算术方法”捋了一遍。当时我爸大概率觉得非常无语:明明有扳手可以拧螺丝,你非要让我教我家孩儿咋用锤子。无语。
假如我爸当时脑抽了决定解释一下“二元(超链接2)一次(超链接3)方程”这东西,这件事情显然就会变成彻底的灾难:
元是什么?哪怕作为成年人,你能说清楚什么是元吗?这种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小孩子是绝对没有的。
一次是什么?你和他解释什么是一次,他就会问那二次是什么,你就得和一个刚掌握四则运算的小朋友解释平方是什么,立方是什么,指数是什么,我看你今晚没打算睡觉了。
你看,正常成年人库里已经有了“字母代替变量”“平方开方立方运算”这些东西,但这些在小朋友的库里是荡然无存的,字母在他们的库里只可能是拼音,运算只有加减乘除,你的超链接发送过去不光有可能调不出任何东西,还有可能调出一堆乱码,一堆锟斤拷。
我想你也能理解为什么小朋友有些时候似乎在神游,真的不是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他们的小脑瓜子在疯狂的运算,救了个大命的,鸡jī怎么会是x?
无论导师也好,我爸爸也好,我们所有人在日常交流里都在使用超链接。超链接有些时候调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元),有些时候用于跳转对话日志的某一个书签位置(上回)。只不过日常交流的库基本实现共享了,基本能调用成功。但是但凡交谈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时候,你就发现鸡同鸭讲真的非常普遍。
交流的前提是库共享,这件事的含金量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所以我现在对待稍微认真一点的事情上,比如工作,都很重视对基础概念的认知要一致对齐,对调用命令最好也一同同步,这样我说鸡大家都知道是说鸡;如果做不到,那就每次说话说全,消息本身就把事说完整,不需要额外注释,“上回”“好像”“那个谁说”这种词坚决不要出现,避免鸡同鸭讲,我真的很烦鸡同鸭讲。
相信我,在沟通上出现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听的人有问题,是说话的人有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情况下是上位者(领导、老师、家长)说话,下位者(下属、学生、孩子)听话,上位者又天然地容易傲慢又不耐烦,到最后就是总有人在问下属、学生、孩子为什么这么笨,那么我问你,你把话说清楚了吗?
小朋友们还只是白纸一张,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多想一想自己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世界是那样的陌生,自己是那样的困惑,那样的需要爸爸妈妈耐心的教导自己。小朋友们不是笨,他们崭新的大脑学东西比我们这些成年人快多了,如果学不会,一定是成年人太蠢。
少说一些超链接,多一些真言切语,带小朋友们走进这个多彩的世界。
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 知乎
你能瞬间算出 10 – 1 = 9,那不是因为你数学好,那是因为这些符号你用得多了。
现在,アイウエオァィゥェォ 代表 0 到 9 的整数。
我问你:
エ + ウ =?
你还能瞬间得出答案然后高高在上地指责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要算半天吗?
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 知乎
家长们觉得小孩子 1+1 还要掰手指头,是因为成人对数字已经很熟悉了。
如果想体验一下孩子的感受,可以用 abcdefghij 来代替 0123456789,再来做一下二年级的加法,比如:
g+j=hb=?你能快速回答出来么?
有些人觉得简单,那你再想想一页二十个题目,再来一点乘除,不允许转化成数字计算,旁边还有你妈盯着你,做错了就懵踹骂,搞不好还要换一顿打,每天重复上演。
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 知乎
我深感共鸣。作为研究生,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组会上,大家讨论“某篇xx年的Science”这样的“暗号”时,我常常感到无奈。虽然这种交流方式可能是为了方便,但在这种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理解的环境中,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障碍。
文章中提到,大人们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超链接”,即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或简写来代替完整的解释。虽然这些概念或简写在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但对于刚接触这些概念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完全陌生的。
正如文章所说,交流的前提是库共享。在组会这种场合,每个人都应该尽量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确保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刻意使用“暗号”或者专业术语,虽然可能是一种交流技巧,但在这种需要团队合作的环境中,往往会造成误解和沟通障碍。
因此,我认为在组会等需要集体讨论的场合,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暗号”和复杂术语,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议效率,还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共同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同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学术氛围。